許爲藝字逸文,1962年出生,歸僑子弟。1988年畢業于海南大學藝術學院。2005年研修於北京畫院王文芳工作室。八十年代初曾創辦並執教於研璞軒美術學校,在海南取得一定的佳績和影響。現爲北京畫院王文芳工作室畫家、中國國畫家協會理事、海南省美協理事及事業發展部副主任、海南省書畫院特聘畫師、海南省民族美協副主席。事迹被編入《中國殘疾名人辭典》。近年來作品被海南省書畫院、人民日報社、海南省檔案館、中原書畫研究院收藏以及新加坡、泰國、馬來西亞和國內私人收藏。作品《南疆衛士》入選第二屆全國衛士之光畫展、《三月的歌》、《多雲的日子》獲新世紀杯全國大獎賽優秀獎、《黎居圖》入選中、日、韓水墨畫聯展、《冬至》入選日本國神戶畫展、《撑天圖》入選全國名家邀請展、《雨林根趣》發表於《美術》2005年第二期、《雨林疊翠》入選第二屆全國書畫院作品聯展獲第二屆徐悲鴻美術獎並出版個人國畫集、《黎山春曉》入選《人民日報》紀念抗日戰爭勝利六十周年大型畫展及大型畫集,《雨林攬勝》獲第五屆當代中國山水畫展四百家及入編大型畫集,《田舍山林》入編《美術界》雜誌出版兩百期中國畫作品集、《雨林天籟》入選第二屆全國百名優秀中青年書畫家邀請展並應邀到全國政協等國家機關作畫、《憩》發表於《美術》2006第八期,《檳榔之鄉》等一批作品參加北京畫院新星迎春展、《又見檳榔香》入選首屆中國藝術傳媒峰會提名展、《黎寨秋熟檳榔香》被特邀參加首屆中國記者節畫展。《中國書畫藝術報》、《藝術與收藏》、《收藏與鑒賞》、《中國書畫經營》、《南國藝術》、《美術時空》、《亞洲美術》、《水墨中國》專版專題推介。地址:海南省海口市和平北路43號玉和花園2棟802室()電話:—(畫室)爲藝狀態光蔭荏苒,彈指間餘習藝迄今已卅載。最初信筆塗鴉所構築的畫家夢,隨著歲月穿梭變得愈來愈清晰,逐漸叩開藝術聖殿之門,不知深淺地踏將進來。與衆不同的我,啣世時便沒有右臂,兩歲時右足又因疾致殘。自曉事起,無論從事巨細,世人多以爲神奇,而餘卻自認爲平常,權當這是天降大任所賜予的磨練。五歲入黌時,家嚴賜名爲藝,表字逸文,寓研一技以傍身,事從閑逸之業之意,雙親期許,自牢銘心田。學藝之初遊學粵瓊之間,先後進修于海南文聯及廣州美院師範系。自八十年代始,畫作逐年進步,參展獲獎及發表於報刊與日俱增,一九八五年受聘創辦並執教於研璞軒美術學校,在海南取得佳績並獲當年海南自學成才十大青年殊榮。投考美術院校並經拼搏取得了優異高考成績,多年夙願即將實現,卻因世俗醜陋慘遭拒於廣州美院门外。幸蒙海南大學力爭錄取,得如願就讀於藝術科班。多年來筆耕不輟,畫藝也漸隨認識而提高。遍迹海南山山水水、窮鄉僻壤,對寶島風物、人文精神、自然生態變遷多有涉獵,日積月累,初步形成了藝術取向的傾斜。對海南的原生物態産生了濃厚的興趣,物象也由眼界的提速而見諸於筆端。原始簃居的黎苗族同胞與山水雨林和諧的自然璞拙狀態、氤氳繁茂的熱帶特色不斷採擷入餘畫幅。地域表現手法的匱乏與豐腴的傳統文化藝術在餘胸襟碰撞,餘如履薄冰、彷徨徘徊,畢竟僅以表像記憶是遠遠不夠的。李可染先生曾說過:藝術決不是某一事物的圖解和說明,它是藝術家在深入生活中得到了深刻的認識和強烈感受。相當一段時間內,餘在自然美和藝術美的取捨之間迷惘。雖取法於造化,然沒有中得心源,在主觀、意象、心象總是不得其宗,遊離其間,求索求悟而每每不遇。爲解困惑和迷茫,並希望由此能結合北派的粗獷和南派的清臒。餘乙酉年負笈北上,研修於北京畫院王文芳先生門下。在恩師意境美、形式美、筆墨美山水三美的山水畫精神指引下,逐步領悟久尋不達的要領。恩師在我的山水畫宣言中寫道:開拓新的意境,不斷深化精神內涵,注重構圖的奇特和多變,充分發揮形式美感的力量,刻苦進行筆墨的錘煉,創造新技巧。這正是餘企盼多年的指路明燈。澄懷悟道,餘深入領會恩師王文芳先生的藝術創造之內在精神,在群英薈萃的北京畫院濃濃的學術氛圍中,有幸得到一批當今畫壇精英、導師們全方位、多元化的教誨。四往十渡、六赴保定,與同窗好友一道多次深入太行山脈,感受山水雄魄,感受春夏秋冬四季交替的北方風情。東臨泰嶽,西涉壺口,到塞北張家口尋餘從藝第一幅獲獎作品詹天佑與京張鐵路的真實感受。在好友的相伴下,遨遊張北壩上草原,還有意識地觸摸了長城的多個雄關遺迹,深刻品嘗了中華民族的偉大和由此傳承的博大精深的文化內涵。沿著京西古道,先有潭柘寺,後有北京城的潭柘、戒台等古寺遺風,川底下等明清古村餘韻一個個攝入於心。泰山、狼牙山、白石山、十瀑峽等都一一在餘腳下,此時的我,想起當年投考廣州美院時遭拒的理由是:不能爬山,不禁噴飯,愷瞰蒼穹,豈不快哉儘管山海關昨日曾使我激動不已,但遠不如拿起插箭嶺長城殘垣上的牆磚那樣令我神傷。北京畫院的研修很快完成,然而古都風韻的記憶已然深刻,餘親歷齊白石紀念館的開館及北京畫院多個高層次畫展,近距離與大師巨匠們的作品對話。中國美術館的一場場大型的畫展及開幕盛況,與從藝以來只能在藝術傳媒上見到的許多畫壇前輩零距離接觸,並得到當中許多前輩的親自指點。齊白石、吳昌碩、任伯年、黃賓虹畫展及周韶華、許麟廬、張步、楊延文等大型個展以及來自俄羅斯繪畫三百年珍品展等等無不對今天及今後的我産生極大的影響。可以說,這是餘的藝術生命最重要的一次成功的問道之旅。帶著恩師的囑咐和在京所得所思所悟以及師長好友的溫暖記憶,餘返回瓊州,開始將南北山水精神進行梳理整合。在數月的閉關苦修之中,深刻解讀和鑽研水墨精神與熱帶風物山水意象之聯繫,對寶島雨林神韻及田園風情進行主觀上的全新理念革新,同時隨著筆墨的不斷提煉,畫面逐步輕鬆而似脫下一層刻板之殼。重新理解解衣盤礡的境界含義,有時竟也能在演義自身構思時達且歌且泣之顛狂狀態。在一系列的新構陸繼投入創作之時,一九九二年的西沙之旅,始終在餘心中回味,十幾年來,一直掂想創作這一場景,但總因事羈絆,更因藝悟未達而沒有進行,在北京畫院時,也寫畫過幾幅夢回西沙,寄託遙思鄉夢,如今在漸修頓悟的狀態下,開始創作西沙記憶,此畫從一開始的六尺整張,到六尺三張,最後連接到五張六尺宣紙,將現階段的構思構現其間,用近似自創的礁石皴法顯演歲月留痕和堅實穩聳,根據畫面的篇幅,設定爲通幅分段的構圖方式。改變常見的白浪濤天,驚濤拍岸的境象,採用海闊天青來展示晨曦時分的心曠神怡,海平線虛實相間,表達西沙石島磐礁上那極目天外、遠眺無邊的意境。將旭日東昇刻畫在霞光熠彩之間,突現畫面主題。彩霞的處理有意拉開動勢使畫面形式美感加強,用觀察所悟點染出朝陽噴薄時周圍籠罩著的蔚藍天際,拱托冷暖變化的自然,西沙的海是極至清澈湛藍的,余在此有意凸顯粼粼蕩漾的日出海面效果,使畫面調子統一協調。以深沈筆墨刻劃礁石,寫出結構和動勢,突出主體正形平面構思的磐礁。以周邊礁石來襯托,用長短線、用點面、用疏密來進行物象秀疊,將畫面基本形鋪展出均勻的一定面積的肌理效果。爲使畫面更鮮活,在右下方點綴數叢西沙特有灌木及海面上飛翔的海鷗,長達四米八的構圖上,創造出有變化有統一、有對比有和諧、有節奏有比例、有對稱有均衡、有動感有靜止的視覺效果。完成了西沙晨曦等一系列近作,餘仿佛又跨上一個新的臺階,創作心態和手法也較前豐富許多。因之餘想到從藝者之狀態決定其對生活的侵略程度,就提高作品格調而言,抽絲剝繭的狀態也尤爲重要。正如一個運動員,如沒有狀態,其結果是可以想見的。所以陸儼少先生在山水畫芻議一書中提到首先畫的人也要神完氣足,腦子清醒,思路開通,對紙凝思,有得於心,於是全神貫注,目無旁鶩,解衣盤礴,旁若無人,全部思想,進入畫裏,餘思考這便是狀態之一罷。偶然欲書的激情需要有所創新的構想,因此餘繼續著漫漫探索,並期待能有新的突破。藝無止境、戒驕戒躁,餘雖自撰剖析藝術狀態及自身心路歷程,然更深知重要的是爲藝者全面的學識修煉。藝道岧嶢,餘當不畏崎嶇,洋洋灑灑攀沿之此是從藝者應具之狀態,亦爲餘執著之追求目標。許爲藝丁亥炎序於榕塘精舍西窗下王文芳为许为艺题词